我们做酒的,实在是见过太多太多“大师”了,今天出来一个浓香大师,明天又出来一个绵柔大师,形形色色,实在让人真假难辨。
究竟何为大师呢?
这是横在每个人心中的一个难题,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评判标准,而在我看来,能被称为大师的,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在白酒行业要浸染数十年以上,有丰富的实际酿酒经验,而不是纸上谈兵。一定要对白酒行业做出巨大贡献,德行兼顾,且为人敬仰。德才兼备,方为大师,今天我要讲的,恰恰是这么一位白酒行业首屈一指的人物,她就是茅台少有的女酒师—陈兴希。
陈兴希出身于军人世家,身为女子,却有着男儿的豪爽与果敢,1978年刚从大学毕业不久,就嫁给了相爱多年的同班同学蒋先生,随后跟随自己的丈夫,一头扎进了茅台酒厂。(那时候的茅台酒厂偏僻落后,连续16年严重亏损,并不是如今人人羡慕的铁饭碗)
1952至53年的的茅台酒厂通过赎买成义(华茅)、荣和(王茅)、恒兴(赖茅)合并成立。
三家酒坊工艺皆为手工操作,各师各教,工艺不完全统一,80年代前,茅台酒厂有半数时间完不成生产任务,经过数代酒师技术人员、科研人员的努力,通过无数次循环往复,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到九十年代中期,实现了连续超产。
陈兴希作为科研所所长很幸运的参与这一历史进程,通过生产试验车间的实验,生产现场的实践积累了大量经验。
正所谓乱世出英雄,陈兴希正是在这样充满机会的环境下脱颖而出。
骨子里流淌着军人血脉的陈兴希,丝毫不怕吃苦,刚加入酒厂不久的陈兴希就经常下车间与工人师傅一起探讨茅台酒的酿造以及工艺,在现场不断的走动,总结反思。
也正是这段宝贵的人生经历让陈兴希打下了坚实基础,希望也就这样一点一点从黑暗中萌芽。
1984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中国每一个角落,茅台也响应时代的号召,吹响了专业化的号角,陈兴希凭借着化工专业的基础,被优先送往无锡轻工学院进行发酵的专业学习。
再一次回到学校,她意外的发现,有了扎实的工作经验后,以前那些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课本知识,从未如此简单。
这一刻,就好像近视患者第一次戴上眼镜一样,世界从未如此清晰。
陈兴希把握住了这次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像沙漠中倔强的白杨树一样,如饥似渴的摄取每一点珍贵的养分,吸收,然后成长。
从高等学府毕业的陈兴希,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又用实践填补理论的空白,业务水平突飞猛进,很快就成为了茅台的中坚力量,被提拔为茅台酒厂科研所所长兼新品开发室主任。
那些手上结过的茧
终于在这一刻,成蝶。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当一个人真正理解这句话时,她就走在了超凡的路上。
顶着科研所所长的头衔,沉重如山的压力随之而来,如何在不影响出酒质量的情况下,改善茅台酒的生产工艺,解决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成为横在陈兴希科研工作上的一座大山。
陈兴希沿着前辈徐英走过的道路,继续往前摸索,负责试验方案的制定和过程的管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结合酿酒经验,深刻剖析茅台酒的质量原因,对茅台酒生产工艺参数进行了反复比对,从原料的破损度、投料水分、糊化程度、堆积发酵,细致到每一个环节,为茅台酒寻找着最佳工艺标准。
一个女孩子,夏季35℃高温下,冒着蚊虫的叮咬,打着赤脚,在闷热的车间,亲力亲为的为茅台酒寻找最佳工艺标准。高粱混着水散发出酸酸涩涩的发酵味,陪伴了陈兴希的青涩时光。
也许外界对于科研工作的进行都会有一些质疑。
但陈兴希知道,别人的看法并不重要,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就好啦”沉醉在科研工作中的陈兴希,早已屏蔽了外界的一切声音。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季克良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无数次的生产实践和总结,陈兴希和酿酒师们,一步步摸清了茅台酒的脉络,统一了投料水分、发酵窖池,堆积发酵、大曲质量的工艺标准,解决了一次酒的质量、二次酒的掉排(进入夏季后,天气变热,温度升高,入池温度随气温上升,糖化发酵旺盛,窖内升温猛,杂菌繁殖迅速,糖醅酸度大幅度上升,有益菌生长异常,致使出酒率及酒质下降,有时甚至不出酒,这就是所谓的夏季掉排。)轮次酒产量比例,作业过程中结合传统酿酒工艺,精工细作为酿酒微生物创造良好生产环境。
合理、科学、系统、规范的生产标准,给茅台酒的生产装上了腾飞的火箭,也让陈兴希收获了宝贵的人生历练。
在茅台酒的历史上,也只有郑义兴、李兴发、季克良等寥寥几人,可以这么近距离的接触茅台酒的生产,而他们无一例外,都将自己的名字刻在中华酿酒历史的总统山上。
这方面,陈兴希觉得自己是幸运的,有些苦甚至不是谁想吃就能吃的。
工作上的兢兢业业也让陈兴希收获了人生第一份国家级奖项
2003年,茅台在参加全国质量管理奖的竞选中,陈兴希带领团队将改善茅台酒工艺的经验融合进了自评报告,高质量的完成了全国质量管理奖自评报道的编写,这份干货满满的报道也让茅台酒厂成为了全国白酒行业唯一获得国家级“全国全面质量管理奖”的企业。
庆功宴还来不及摆,一项更大的挑战,正在浮出水面。
彼时,飞天、五星茅台享誉全国,被称为当之无愧的“国酒”,但价格过高,消费人群、场景有限,开发一些更日常,更接地气的产品扩充自己的产品线,让茅台能真正走向多元化,成为了茅台迫在眉睫的难题。
上能提笔定管理,下能入窖酿美酒,能文能武的陈兴希再一次被推上了历史的舞台。
在此次启动会上,北京市国际服务贸易事务中心主任赵旗舟介绍了2024年服贸会总体情况。本届服贸会将打造三大亮点:突出新质生产力、展示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强化交易本质,发挥国际交流平台作用;加大宣传推广,持续打造“永不落幕服贸会”。
早在去年,市场曾传出香港综合肿瘤中心要出售的消息。目前新风天域尚未透露具体的收购金额。
但,要怎么做呢?
一向主意多的陈兴希也犯了难,如果说茅台酒的工艺改善,还可以依托前人的经验,有迹可循,新产品则完全是一个陌生的领域,既要延续茅台的高质,又要节约成本,还得有自己的风格,要求要高,定位要准。
没有方法就只能用量来弥补了。
反复的实验、勾兑、品评、再勾兑、再品评,用无数次的重复来引发质变,就是在这个过程中,陈兴希一步一步确认了各项酒体成分的理化指标,先后研发出了“王子、迎宾”等新产品,还起草了陈年系列酒、茅台低度系列酒、王子系列酒、迎宾系列酒的产品标准。
现在使用的茅台酒国家标准中的理化指标和感官指标就完全采用了陈老师起草的标准中的指标。
正是在这段时间,陈兴希放弃了个人的休息时间,每个星期天都到科研所进行品评工作,反复的训练打磨自己的技艺。
上天对于努力的人从不吝啬回报
2000年陈兴希考上国家级评酒委员,同年调任总工程师办公室任副总工程师。
一晃,数十年过去了,与茅台相伴了大半辈子的陈兴希,也到了跟茅台不得不说再见的时候。
卸下重担的陈兴希,还没好好的享受退休生活,就接到了广大酒厂的诉求,他们都希望能聘请陈兴希成为自己酒厂的顾问,就像早时候,茅台酒坊用金条请郑义兴出山一样,这些酒厂也奉上不菲的收入,因为他们很清楚,陈兴希,这三个字意味着什么,几十年的茅台酒酿酒经验,工艺标准,远不是金钱可以衡量的价值。
面对金钱的诱惑,陈兴希有自己的考量,这些知识跟经验不该用来谋取私利,它们是属于整个白酒届的财宝,她决定接受中国食品协会酒类食品高新技术培训中心的邀请,做一件能引导和规范民营酱酒企业的酿造技术的大事—酿酒及品评培训。
2011年,陈兴希把天赋带到了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任酒类高新技术培训中心副主任、专家组副组长,接任后,便加班加点的规划总结教学培训,把几十年的经历都浓缩成了教材,开始了自己新的征程。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退休短短八年的时间,陈兴希就参加了十几期品评勾调培训班,为贵州酱香型白酒的发展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人才,随后作为海梦坊核心创始人,在探索酱香型白酒奥秘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始终不曾停下。
何为大师?
也许,陈兴希的事迹能带给如今浮躁的社会一点点启示,现在市场上那些侃侃而谈,实际却连粮食都没亲手碰过的“专家们”,会脸红吗?
我们这一生啊,缺的不是酒,缺的是能一起喝酒的人
我愿意陪你一起哪个配资炒股平台好,尝遍这世间所有美酒与苦酒。
茅台酒厂茅台酒季克良茅台陈兴希发布于:四川省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