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未在中国证券业协会注册登记为证券投资顾问的人员向客户提供投资建议,个别未在中国证券业协会注册登记为证券投资顾问的人员开展板块和大盘分析直播活动。
中新社香港5月7日电 香港金融管理局7日公布,香港于2024年4月底的官方外汇储备资产为4164亿美元,上月底为4235亿美元。
突然看到热搜,因为环境恶化等原因,巧克力原料正在濒临灭绝,可可豆的涨幅远超金价,我们可能要吃不起巧克力了。
哀嚎声音最大的除了甜品店老板、重度嗜甜瘾者,还有一个特别小众的赛道——精品巧克力消费者,他们可以为此花费天价,有的甚至跟黄金一样按克卖,一块耗资上千元是很常见的。
误入这个圈子真的令人叹为观止,这个赛道还有个专业名词——bean to bar(从可可豆到巧克力棒),主打一个专业化精细化,原料定位到一个产地,甚至精确到某棵树。
都说消费降级、只逛不买,怎么暗地里大家都是该省省该花花啊。
精品巧克力这个小众赛道的内卷程度,可谓超出我一个凡人的想象力。
吃巧克力,还需要问问那棵树?
在这个物质过剩的时代,食物不再仅仅是简单满足口腹需求的工具,而是区分品味和审美的消费载体。正如咖啡界的单品咖啡、葡萄酒界的单一葡萄园,人们也迎来了巧克力界的“Bean to Bar”风潮。
图源:网络
“Bean to Bar”与商超货架上摆放的德芙、费列罗、瑞士莲、歌斐颂、每日黑巧等入门商业化巧克力截然不同。后者主打工业化高效生产,量大、款多;而前者则强调从原料到成品的每一步都要在制造者的掌控之中,仿佛小农经济的文艺复兴——这样的产品被称作“原豆精制巧克力”。
图源:网络
当然,更精细的工艺伴随着更陌生的价格。当人们还在感叹一线城市热门商区品牌巧克力堪比天价,巧克力届的爱马仕99元/100克时——
图源:🍠
“Bean to Bar”则证明,小品牌、小店面的独立产品更令人咂舌。
原豆精制巧克力的价格一般在1-3元/克,此外还有一定的购买门槛。
国外品牌庞杂,需要仔细淘货,国内品牌数量少,多为线上渠道——而只买小小的一块也需要顶配运输,“顺丰到付”。
图源:网络
但这些都不影响“Bean to Bar”越来越受欢迎的趋势。
圈内人关注国际比赛获奖名单,稀缺的巧克力飙升到50g/几百元。
图源:🍠
圈外人关注流行趋势,某网红探店一家国产“Bean to Bar”店后,该店光速售罄。
图源:🍠
各种衍生的“Bean to Bar”品鉴课程落地各城市,这一新兴行业如火如荼。
图源:网络
可可豆精品化的趋势,并非毫无道理。
进阶老饕心中,精制巧克力与商业巧克力差别巨大,堪称两种食物——
图源:网络
他们认为商品巧克力包含着混杂可可豆、大量的糖,以及各种添加剂,更像是精加工的糖果。但可可豆与咖啡豆类似,本身具有复杂的香气。
为了最大化获取可可的风味,上世纪末的西方诞生了“Bean to Bar”运动,追溯巧克力的“血缘”,开始折腾起了每一个环节。
巧克力研磨机 ;wikipedia
首先,从产地开始。
单一产地比混合产地血统优越,可以更好保留可可豆原产地的独特风味。于是,豆子从来自同一个地区卷到同一个农场。为此制造者甚至要走入产区,亲自探访,感受这些豆子的生长环境,甚至定位到树——“Tree to Bar”。
树上的可可 ;wikipedia
其次要看可可豆的种类。
稀缺难养的品种风味更佳,在世界三大可可豆品种Criollo、Forastero、Trinitario之中,拔得头筹的Criollo抗病虫害能力最差。
三个主要品种 ;wikipedia
最后,它们的制作过程,也需要展示出来。
一些是技艺上的分享,手工采摘可可豆、烘焙产生梅纳反应、二次冷却成为完美的晶体,才能只融于口、不融于手。
某品牌包装内页写着,“你值得这块更好的巧克力”
一些是产品的幕后花絮,产区助农、助梦创业、精益求精。如果有AOC金奖背书,则更加完美。
当一块巧克力被摆到人们面前,有人尝味道,有人听故事。
巧克力风味轮 ;新浪微博@lola_cuisine
无论是看中关于前、中、后调的微妙味觉体验,还是对于当地风土气候的沉浸感受。总之,这样的“Bean to Bar”逐渐风靡。
一旦入了这个坑,每一秒都是对味觉与钱包的考试。
当消费开始内卷
其实这种精细化卷法,早已渗透到方方面面。
食物的新花样、新名字层出不穷,对产地原料的追求也是传统技能。这方面,酒精无疑是重灾区。
我们最熟悉的红酒产地,便是“血统论”的经典。
在红酒圈内,传统欧洲酿造酒被称为“旧世界”,近百年来的其他葡萄酒生产国被称作“新世界”,红酒爱好者和生产商通常特别关注葡萄的种植地、气候条件、土壤类型等因素,经常不小心就上演“新旧世界”争论大战。
衍生文化同样兴盛,从红酒的年份、历史、产地,到一杯酒该用什么样的杯子、姿势品味,红酒宇宙无限膨胀,成为互联网上考察老钱人士的基础门槛。
图源:🍠
威士忌与“Bean to Bar”也很相似,单一比调和更受欢迎,价格也更高。
近年来名声最大的,便是日本威士忌。因为日本是把一切文化内化并内卷到极致的地方,尤其信奉细节决定成败。
中产新贵——日本清酒,更是自成一套复杂体系。
酿造环节要用专门的大米,精磨只留下米芯,用水根据地区有所讲究,再根据精磨度的不同划分为不同等级的品类,大吟酿、纯米大吟酿.......
图源:wikipedia
甚至不同温度的清酒有不同的名字......
图源:网络
事实上,酒精与另外三大无酒精饮料——咖啡、可可、茶,都是内卷的高手。
精酿啤酒圈不断玩花样,过桶玩法上氪金,自酿甚至干投月饼。
咖啡精品豆同样翻新概念,一杯咖啡卖到上千元。
图源:网络
飞天茅台如何成为新贵?最初与好喝关系不大,本质上是因为在那个时代酿造工艺太难。
茶道更是成为一门学科。
事实上,食品、饮品的精细化生产正越来越显著。
菜单上的食物名字越来越复杂,“鸡胸肉”变成了“香煎有机牧场走地鸡胸肉,配以本地时令蔬菜和手工制作的黑松露酱汁”。传统的“煎饼果子”变成了“有机小麦面粉制作的煎饼,搭配散养鸡蛋和无激素油条”。
水果蔬菜也一样,“阳光下自然熟成的海南芒果”“现摘的奶油草莓”,每一个细节都成为了卖点。
图源:新浪微博
面包甜品成为了黄牛生意,98元的“生吐司”被排队抢购,网红店“一袋难求”。
几乎每个细分品类,都能诞生无数小圈层内的黑话。
高端纸质书,都已经做成了一年一万,买10本书的会员生意。
图源:新浪微博
而国内消费文化的圣地上海,则成了高净值段子的集大成地——
商圈上班,手握咖啡、午餐轻食、下班健身,成了营销号口中“上海精致生活”的标配。
“世界上只有两种人,沪签与其他”。
图源:新浪微博
鄙视链的尽头
其实调侃了这么多,仔细看这些消费鄙视链,其实无伤大雅。
只要鄙视链限定在圈子内部,谁相信谁买单,不误伤路人,所谓“圈地自萌”,也不失为一种自得其乐的趣味。
那些细分的赛道,精品化的垂类,其实正是各种销售者在相互竞争、占领市场的过程中开发的新玩法。
用雷军的话说,这叫“打造品牌认知,击穿用户心智”,玩得溜的话会一举改变这代人的消费习惯。
譬如在不嗜苦的中国成功将咖啡推广开来,靠着打工人早C晚A的续命口诀在网上走红,以及瑞幸薅美帝国主义羊毛的传奇故事。
图源:微博@半佛仙人
当然,只要是鄙视链就会出现闭环笑话。
早些年排长龙喝喜茶是一件为人所不齿的事情,因为过去茶圈的阶级是喝黑茶瞧不上喝绿茶、然后是红茶、最后是花茶,还细分出喝单株古树纯料的看不起喝小产区的看不起喝拼配茶的,而最低端自然是喝奶茶。
然而今日,当年喝茶老比登已是老黄历,奶茶一统江湖,茶颜悦色、霸王茶姬才是茶圈婆罗门,可谓风水轮流转。
霸王茶姬如何让迪奥几十年白干
类似的逻辑,速溶咖啡曾是咖届垫底,然而三顿半、隅田川等品牌出现,有了冻干、超即溶等技术迭代,精品速溶咖啡立马跃升热门新贵。
小红书上的三顿半胶囊改造
有部奇趣十足的HBO剧叫《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中,其中一集他曾误入一个在游艇上品鉴红酒的高端局。
约翰发现各位品鉴家们都似是而非地侃侃而谈,不管对不对,总之一通互相认同,美美与共。
《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如何品鉴红酒
还有喝精酿的,从世涛、酸啤、赛松,一直喝到过陈年橡木威士忌桶,最终的归宿还不是大绿棒子,“你是朝日党还是麒麟党?”
精酿圈永恒的争论:朝日还是麒麟
这时候恪守鄙视链原教旨的老学究才是最大的笑话。
热衷鄙视链的往往来自焦虑的中产阶级,他们既不像上流贵族那样声名显赫、无需彰显,又比温饱线上的无产阶级多出些余裕,需要通过对品味和格调的消费,拉出差距来。
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在《区分:判断力的社会批判》中写道:“区分社会各个阶层的,不仅有经济资本,更有文化资本,文化资本通过所谓的‘趣味’表现出来,比经济资本更加隐秘地左右着我们的社会地位。”
只是这个玄之又玄的“趣味”,究竟有没有毋庸置疑的评价标准,这是今天这篇文章始终缠绕的天问。
李诞在杂文《事实的波纹》里给出过一个可爱的回答:他曾想不明白,一条好的舌头能尝出红酒里的苹果味,为什么不直接去吃苹果。后来逐渐领会到刨开历史、文化等烟雾弹——
“扪心自问,我们有时就是喜欢事实的波纹——换个悠哉点的说法吧:事物的涟漪。我们在涟漪中才感到消遣。生产要直击本质,消遣要绕些恰到好处的弯子”。
李诞《事实的波纹》
趣味,恰在于绕弯子。
这么一看,信仰鄙视链,有其乐趣在;对品味祛魅,看穿背后的虚无,亦言之有理。
最惹人生厌的其实是那种张嘴闭嘴各种消费符号,万物的尺度皆庸俗化为购买力,一切划归三六九等并以此鄙视别人的人,俗称“strong(死装)”。
这便是网友们乐此不疲调侃“沪签笑话”的原因。
最近又火了一个“华尔街版方头明”,她演出了一个金融男,恨不得脑门上贴着“高净值”三个大字,三句不离精英适配的品牌贯口,每句话背后都暗自打量judge对方。
图源:抖音@心碎小海苔
迷恋鄙视链,并把它变成审判他人的筹码,这是最下等的做法。
如果睁大眼睛看看世界,就会发现所谓中产格调是多么虚妄:一边是廉价电商席卷全球,一边是精细化垂类的泡沫虚荣感。
无法真实靠从头到脚的爱马仕支撑自己的阶级感,只好靠发明一套别的语言系统去提高准入门槛。何其可悲。
奥修有句名言:优越感,只不过是自卑感以倒立的姿态行走。
确实,需要通过贬低他人来获得自我认同的行为,反而投射出自身的焦虑,所谓“依赖型自尊”,生活的动力仰赖于他人评价。
这种人越是迷恋鄙视链,越会深陷消费后难以享乐的攀比怪圈。
停下来,诚实面对自己。
看穿景观社会的塑料繁荣,才是真诚的生活的开始。
不必活在口头上和品牌logo的反光里,真的把快乐拽在手里才是最紧要的。
5 / Jul/ 2024
监制:视觉志
编辑:黄瓜酸啤、even
微博:视觉志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来微博找小视玩呀~股票t+0平台
鄙视链Bar可可豆巧克力Bean发布于:辽宁省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