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正规融资门槛 莫诚斋(桂遇秋):皖西南黄梅戏发源于黄梅

联华证券配资_国内股票合法配资_网络炒股配资申请
你的位置:联华证券配资_国内股票合法配资_网络炒股配资申请 > 网络炒股配资申请 > 股票正规融资门槛 莫诚斋(桂遇秋):皖西南黄梅戏发源于黄梅
股票正规融资门槛 莫诚斋(桂遇秋):皖西南黄梅戏发源于黄梅
发布日期:2024-07-31 20:20    点击次数:155

股票正规融资门槛 莫诚斋(桂遇秋):皖西南黄梅戏发源于黄梅

一、安庆黄梅戏的由来股票正规融资门槛

安徽省艺校黄梅戏科教师、黄梅戏名老艺人丁永泉,1960年9月17日对我说:解放前黄梅戏在安庆府6县都叫黄梅调,因它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最早安徽艺人唱黄梅戏,其唱腔道白,都用湖北黄梅的原腔、土语,有些唱词因用黄梅话安徽人听不懂,就改为普通话演出。我在《荞麦记》、《告经承》、《私情记》等戏中就是用普通话和黄梅话演唱的。大约到了光绪年间(作者注:可能还要早些),黄梅戏传到石牌之后,怀宁、望江、桐城唱黄梅戏的人多了,在道白上就改为怀宁话。

黄梅戏大部分剧目,包括一套常演剧目,如《张朝宗告漕》、《告坝费》、《私情记》、《卖花记》、《夫妻观灯》、《秧麦》等,都是在黄梅形成的。不然的话,怎么叫“黄梅调”呢?如果说“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出”基本戏是在安徽形成的,那么安徽艺人怎么能与黄梅艺人同台呢?安徽、湖北、江西3省黄梅戏(采茶戏)艺人都同台唱过戏。

〔平词〕,你们叫〔七板〕,它与〔火攻〕、〔二行〕等是黄梅采茶戏固有的主要唱腔,不过传到安庆之后,在黄梅采茶戏的唱腔基础上,经徽剧艺人汪云甫等,进行了唱腔改革,伴唱配上了胡琴,并吸收了安庆地方语言、民歌小调,加上了徽剧的表演程式,因而形成了有安庆地方特色的黄梅戏。发展到今天,就与采茶戏不同了,这个不同,主要在唱腔。

丁永泉老人不但是安徽黄梅戏的名老艺人,而且是安徽省艺校颇有名气的戏曲科教师,他对黄梅戏的评价是有一定的权威性的,1959年8月号和11月号的《安徽戏剧》上曾发表过车明(王冠亚)整理的《丁老纵谈黄梅戏》一文,可以对以上的评价加以佐证。1982年第2期《黄梅戏艺术》发表黄梅戏名演员张云风《装龙象龙、装虎象虎》的文章中说:“如丁老(指丁永泉)在《荞麦记》中扮演王三女,在‘夜宿马棚’一段唱腔里,唱得感人肺腑、催人落泪,丁老唱得朴实无华,非常动人,还有浓厚的湖北乡音。”

二、师傅传宗

桐城县黄梅戏剧团老艺人方志诚,1984年5月31日对我说:我生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家住在桐城县棋盘岭,现属方岗区。民国12年(1923年)开始学戏。师傅叫方亚红,师祖李成杰,听他两位老师傅说,黄梅戏是从前(不知那个朝代)由湖北黄梅县传来的。过去黄梅县经常发大水,逃荒的黄梅人逃到望江、怀宁一带唱道情。他们把一本一本黄梅戏传抄教唱过来,后来由怀宁发展到桐城。黄梅戏的老根本(唱腔)我在20多岁时听过两次,一次是做生意到黄梅,看了那里草台班子演出;二次是在桐城听了那个最老的师傅唱的(名字现在记不起来),在那时桐城和黄梅的唱腔完全一样。

三、抗建剧团里的采茶戏

太湖县抗战时期的抗建剧团副团长、名老艺人曹振亚,1984年6月15日对我说:我生于民国6年(1917年),太湖县小池驿殷家花园人,十三、四岁时(1930年左右)从书店里买了些黄梅戏唱本,自学自唱,加上经常看前辈艺人的演出,就爱上了这个戏。大约在民国22年(1933年)左右,拜潜山许仁义为师,正式搭班唱戏。在太湖、潜山、望江、宿松、岳西、湖北蕲春等处唱过戏。我师傅长我30余岁,他大约出生在光绪10年左右,是个好佬,什么戏都会唱。

黄梅戏,过去在宿、太、望各县,曾叫采茶戏,是由黄梅传到宿松、太湖的。在民国30年(1941年)左右,我曾带过班子到太湖西北乡及湖北蕲春张家螃等地演出,途经宿松邱家山时,看了黄梅一个采茶班子唱的戏,唱的剧本与我们完全一样,唱腔都是老黄梅调,后任宿松剧团团长的许友光,就是我当年在那里唱戏时收的徒弟。

民国30年(1941年)腊月二十日,太湖县县长龙武功(广西人),将我找去,要办抗建剧团,团长是县民政科长周德全(广西人)兼任,我任副团长。先后在抗建剧团的黄梅戏艺人有潜山的许仁义(我的师傅),他什么行当都唱;胡霞林,唱老旦、彩旦;贾金堂,唱花脸、小丑;汪成玉,唱旦角;太湖县的有李寿生,打鼓;焦根荣,唱老旦;徐小珊,唱小旦;汪雨来,唱杂角;孔丙荣,唱小丑;唐小莲,唱旦角。班上年老师傅都讲过:黄梅戏来自湖北黄梅县……。采访结束后,我还特意请曹师傅用采茶戏唱腔,即老黄梅调唱了两段并录了音。

四、黄梅戏源于黄梅上了安徽《宿松县志》

安徽省宿松县原和平黄梅戏剧团副团长、皖鄂边名老艺人王梓林,1956年5月10日对我说:我生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大约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左右,从方玉珍启蒙学戏。光绪三十年(1904年)在宿松二郎河唱戏时,正式铺堂拜方玉珍为师。黄梅的帅毛丛、梁松贵、汪玉类(女),也喝了我的铺堂酒。那天夜晚,我们同唱《上天台》,我去(行话,即扮演)梁山伯,汪大姐去祝英台。方师傅及宿松、太湖的老师傅都是唱黄梅采茶戏。民国7年(1918年)方玉珍和我同黄梅吴毛伢、吴福保、余海先,怀宁的查文艳,波阳的齐长春等,在安徽祁门茶山上唱了几个月。安徽省黄梅戏的前身,就是黄梅采茶戏。怀宁、桐城方面的情况我不熟悉。宿松、太湖的情况晓得一点:这两县唱的黄梅戏都是黄梅县传过来的采茶戏,因此又叫黄梅戏。特别是在黄梅与宿松两县交界的许岭、佐坝、独山等地区,两县艺人曾多次合作演出,从剧目到唱腔完全一样。大约在民国17年(1928)年,我搭黄梅三渠铺陈家四兄弟班子,在宿松邱山、陈汉沟等地演出。1931年到1935年,我在宿松县唱当家小生,与黄梅汤四姐(按:即汤翰英,小旦)、梁松贵(小丑)和他的妻子梁六类等,同台唱了几年戏。至于黄梅戏这个名称,不是解放后起的,解放前就有,因它来自黄梅,故名黄梅戏,其实就是采茶戏。民国21年(1932年),宿松县协成老板对我说,黄梅戏上了《宿松县志》,说是从黄梅传来的。经查民国9年(1920年)版的《宿松县志》,确实记载了黄梅采茶戏从黄梅县传入宿松之事。

五、鄂、赣、皖三省艺人近代还能同台

安徽省望江县黄梅戏剧团名老艺人龙甲丙、主要演员陈学良、乐师肖宪等,1983年10月8日下午,分别向我介绍了黄梅戏的流播情况。

公开简历显示,魏福生出生于1962年1月,四川蓬溪人;1985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7月参加工作。魏福生毕业于重庆大学采矿工程系,硕士研究生学历,高级工程师。

龙甲丙说:我生于民国10年(1921年),今年62岁,望江县凉泉乡龙屋村人,我父亲叫龙崑玉(1897—1974),民国元年(1912年)从本地胡龙文启蒙学戏。民国8年(1919年)正式铺堂拜本县枣池乡杨润保为师,杨生于光绪四年(1878年),长春班班主。父亲从此玩职业班子,先唱旦角,大约23岁改唱生行。他在望江、太湖、宿松、潜山、东至、祁门及江西湖口、波阳、浮梁、景德镇等地唱过戏。我在民国22年(1933年)开始学戏,铺堂拜太湖徐桥卫春台为师。起艺名龙凤霞,年青时唱旦角,中晚年改唱正生。黄梅戏的〔平词〕、〔火攻〕、〔二行〕等唱腔,不是安徽原有的,是从湖北黄梅传过来的。我学戏时这些唱腔与黄梅人的唱法完全一样。特别是《逃水荒》那出戏,还是用黄梅话作道白。

陈学良说:我生于民国17年(1928年),民国32年(1943年)从父亲陈积生(1892—1958)学戏。民国36年(1947年)7月,在洪家大屋(现属太子公社竹山大队)学堂,拜胡玉庭为师(1889—1958),办了3桌拜师酒。参加拜师宴的有我父亲、叔父陈积良、龙昆玉、徐方唐、我叔父的徒弟吴凤伢等。先拜老郎,即用红纸写的“唐王敕封铁板桥风火院田、郭、窦老郎之神位”,两边写有“清音童子、鼓板郎君。”

胡玉庭、龙昆玉等老师说:黄梅戏是由黄梅人用“罗汉桩”、“道情”、“连厢”将黄梅戏经宿松传到望江的。老〔平词〕、〔二行〕、〔火攻〕等主要唱腔,更是从湖北传来的,不是安徽发展的。有人说是从江西、宿松传来的,那为什么不叫江西、宿松戏呢?而叫黄梅戏呢!龙昆玉、胡玉庭讲:他们在宿松、黄梅交界的地方,与王梓林、余海光同台唱过戏。有人说:黄梅戏发源于鄂、赣、皖交界处,这话不确切,老师傅们一贯都说发源于黄梅。

肖宪说:我是1953年参加望江县黄梅戏剧团搞音乐的。所接触的一些老艺人都说,黄梅戏由黄梅传到望江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黄梅县经常发水灾,到望江逃水荒的人唱道情,打连厢将黄梅戏带来了;二是望江县华阳河吉水沟,是黄梅后湖船只出入长江,往来鄱阳湖的主要港口。船民在停泊时也有不少人唱采茶戏,因而发展到望江,再由望江发展到怀宁。〔平词〕、〔花腔〕在怀宁经过了改革,不断发展、完善之后,回过头来又影响到了望江。黄梅采茶戏,不仅发展到了安徽,而且还流到了江西赣北各县,那里的采茶戏与黄梅戏同出一源。1954年春天,我团到湖口县演出,当地业余采茶剧团演《秦香莲》,找我团借戏衣,我们还去看了他们的演出,他们的唱腔跟我们的老唱腔完全一样。1957年10月,望江剧团到江西省瑞昌县演出,两团曾共唱《山伯访友》,瑞昌的杨开千等人分别扮演祝英台和梁山伯,望江的龙昆玉扮梁母,方金明扮四九,龙甲丙扮人心。他们都用老唱腔唱,合作得很好。这说明我们都是一个师傅下山,说明都源于黄梅采茶戏。1978年某月我到阳新,看见当地民间艺人唱《卖杂货》,唱腔也同我们一样。

1958年及1961年,我先后两次拜访了望江黄梅戏名师龙昆玉,此次我又去拜访了他的儿子龙甲丙,收获甚丰,深表谢意。1983年10月10日上午,我在太湖请教了文化局副局长王茂松。他说:“我是徐桥人。黄梅戏在太湖徐桥、小池驿最为流行。我在太湖县城住了20多年,过去在县剧团工作过,徐桥地区知名艺人有吴全斌,现年85岁,唱花旦,是望江龙甲丙的干父。龙甲丙开始唱戏时,吴给他打了3块银牌,上书‘龙凤霞’,还有一个叫马柯礼,不知还健在否?也是80多岁了,你可到徐桥找他采访。据我所知,黄梅戏是从湖北黄梅传来的。”

关于黄梅戏的起源,笔者先后在合肥、安庆、桐城、枞阳、铜陵、东至、祁门、怀宁、石台、望江、太湖、潜山、岳西、宿松等地访问了50多位老艺人、老戏改、老文化、老观众,所见略同。现整理以上7位名老艺人的访问记,可代表全部被访者的观点与看法。

湖北文史资料,1996年股票正规融资门槛,第2期

黄梅宿松望江怀宁黄梅戏发布于:湖北省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上一篇:现在还有实盘配资吗 金山云听(82)丨朗诵《水江灰水粑》
下一篇:如何股票加杠杆 司马懿和诸葛亮,谁的才能更高一筹?

Powered by 联华证券配资_国内股票合法配资_网络炒股配资申请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09-2029 联华证券 版权所有